导语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这句口号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多年来在中小学的写照和缩影。教育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 80.72%,历史性实现了“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目标。

但另一方面,关于“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探讨也从未停止,尤其随着普通话的深入推广和普及,相关论战更加愈演愈烈,各地关于开展方言教育的论调和看法也是不尽相同。那么,我国的方言目前到底处于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教育教学方面又该如何开展,而“你”又有多久没讲方言了呢?

01

“00后的同学你不会说方言”

前几年,一首名为《大田后生仔》的闽南语歌曲一度走红各大网络平台,里面一句“零零后的同学,你不会说方言”的歌词更是被人广为传唱。但人们津津乐道的背后,却也暗含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会说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方言文化在我国正逐渐退化甚至丧失。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尚未完全统一,但根据教育部 2019 年《中国语言文字概况》介绍,汉语方言通常可分为十大方言,即官话、晋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粤语、湘语、赣语、徽语、平话和土话。其中,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土语”。特别在复杂的方言区内,还可以再分列为若干个方言片(又称为次方言),甚至再分为“方言小片”,例如吴语太湖片又可分为毗陵小片、苏沪嘉小片、苕溪小片、杭州小片、临绍小片、甬江小片等。

方言教育这杆“秤”上,学校占“几斤几两”-黑板洞察
中国汉语方言分布图
(图源: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

可见,作为一个时间穿越几千年、空间跨越 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我国方言种类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的语言种类可能超过百种。但如果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濒危语言的判定标准评判,目前已有近一半的语言处于衰退状态,有 20 多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像满语这样的方言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南京财经大学曾调研显示,只有不到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精通方言,认为自己说得不够熟练的占比接近四成,感觉只能听懂的占 16.24%。此外,有数据显示,杭州、苏州、宁波、温州这几座城市的年轻人使用方言的比例也在降低。其中,苏州 6~20 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人群比例仅 2.2%,而排在倒数第二的宁波占比也只有 4.6%。

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难理解,随着近年来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口流动也在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工作或求学等原因,选择“背井离乡”去大城市发展,说普通话成为了与人交流的必备,说方言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少。尤其对于现在 00 后乃至 10 后的孩子来说,从小就跟着父母学说普通话,到了学校老师也在用普通话教学,所以方言传承出现断档的现象愈发严重。

 

02

方言教育势在必行,但需厘清与普通话的关系

著名语言专家,吴语研究专家钱乃荣表示,“方言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了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地域发展的特殊符号,是我国民族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是民族文化不可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应以一种相对自然的方式进行传承,而非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慢慢消逝乃至戛然而止。

方言教育这杆“秤”上,学校占“几斤几两”-黑板洞察

因此,开展相关方言教育势在必行,是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有力措施,但前提要厘清其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员费锦昌提出:“要科学地保护方言、善待方言,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方言的社会功能以及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方言的社会功能以及其与普通话的关系,则需要引入教育机制,从家庭、社会、学校等层面入手实施。

普通话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对人才流动、市场贸易等许多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讲,没有普通话的推广普及,甚至很难想象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如何沟通交流。但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应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能以取代方言为目标,更不能作为“消灭”方言的旗帜。两者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不能非黑即白简单地对立看待。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并不意味着削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功能,降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力度。相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大力推广与普及,在提倡规范使用的同时,重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的作用,保护其应有的使用场景。

03

众“口”难调,学校能否作为主阵地

事实上,近几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领域,对于如何传承、保护方言,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有些建议将方言编入中小学教材,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有些人建议从家庭入手,鼓励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方言能力;有些人则提议利用文创等手段进行宣传等。多数情况看,舆论通常会导向“财政出钱保护、政府找人推广、学校充当先锋”这方面,且已有一些地区提出建议,希望在普通话普及程度高的地区推广方言教育教学。

但目前而言,这个办法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以山东济南为例,济南存在济南话、章丘话、平阴话等多种方言,虽同属于一个方言片区,但细听起来还是有很大不同。这种“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情况,给方言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面临自编教材无法统一的痛点。且由于方言教材的编写涉及发音、音标等环节,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加重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方言文化的传承。

方言教育这杆“秤”上,学校占“几斤几两”-黑板洞察

形式上,方言教育内容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上文提到的学校教育,即方言学知识,阐明方言的价值和功能以及与普通话的关系,合理依托语文教学,引导方言与普通话和谐共处,倡导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二是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充分发挥家庭在方言习得中的作用,做好口耳相传方言工作;三是社会教育,即在国家政策导向下,通过社会力量适时举办方言培训班,帮助人们学说本地方言。例如,语言培训机构多邻国于今年 6 月宣布开发出首门粤语方言课程。

而早在 2015 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就已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语保工程),开展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据悉,“语保工程”共调查收集到全国 34 个省区市(含港澳台地区)120 余种语言和各地方言 1700 多个调查点的原始文件数据超过 1000 万条,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

当下情况而言,方言的教育还要以家庭和社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有关方言课程的开设,一般只在方言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才有必要,其他地区则可作为一种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的素材。如果单纯通过学校开设方言课程来推广,受课时量少、课时间隔长、课程内容少、使用环境有限等因素限制,想要得到很好的传承基本不太现实。

并且,鼓励孩子适时学习使用方言,并非一定通过引入“方言教学”的方式进行。还可通过组织社团活动,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使用方言,领略独特的语言魅力,进而找到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共鸣。此外,利用寒暑假参加方言夏令营等类似活动,让孩子体会使用方言带来的新鲜感,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结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曾讲,“方言保护、保存是必要的,但针对方言进行保护的必要性与在现实交流中强行推广如在小学里进行大量方言教学,又是两个概念。”从业内专家观点不难看出,当下我国在方言教育教学上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作为一个多民族、方言种类繁多的国家,如何借助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解决这个“幸福的烦恼”,将这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传承发扬,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审视面对的。

参考资料:

[1] 刘丽丽. 方言: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学资源[J]. 语文建设, 2014(2):2.

[2] 赵则玲. 语言生态背景下方言教育的功能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9(1):5.

[3] 朱文龙. 保护方言文化,市场之手可以借用[OL]. 齐鲁壹点, 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