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内容产品,一直在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其中,知识竞赛类节目即是一大分支,尤其一些以学生为参赛主体的节目,更是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观看时不禁为荧幕上学霸们的“神仙打架”发出赞叹。作为一类既强调娱乐属性又要重点兼顾教育意义的节目,其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有哪些经典的产品出现,互联网时代下又是怎样应对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市场的激烈竞争?

01

知识竞赛走上荧幕的那些年

中国最早的知识竞赛类节目出现在 1980 年,彼时电视机还是个“稀有”物件,广东电视台就率先推出《“六一”有奖智力竞赛》节目。1981 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到了 80 年代中后期,电视益智类节目开始盛行于荧幕之上,从中央电视台的《法律在身边“—二五”普法特别节目》,到地方台的《民族知识竞赛》《规范用字用语知识竞赛》等,种类数量开始增多。

虽然电视在这一时期并未全面普及,但知识竞赛类活动却已见势头,不少单位都会组织类似活动以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1984 年,工人日报社就出版了《知识竞赛题集》;1985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山西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知识竞赛题集》、《知识竞赛题解》;1986 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知识竞赛 2000 题》。

改版、合并、停播,知识竞赛节目走到尽头了吗?-黑板洞察

北京电视台《SK 状元榜》节目

新世纪前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书刊和广电为主的文化内容日益丰富,知识竞赛类节目便成为电视荧幕主流。以当时风靡全国的《开心辞典》为例,其收视率长期居于央视 2 套(CCTV 2)首位,最高时达 3.79%。此外,像《第二起跑线》《金苹果》等节目也是当时央视推出的优秀节目,收视率同样不俗。这一时期,地方电视台也逐渐发力,比较知名的有北京台的《SK 状元榜》等

特别在 2007 年,围绕“考生”这一焦点群体,知识竞赛类节目又创造了新的形式和看点。节目重心不在是仅仅关注学生如何过关斩将,而是脑洞大开聚焦到成人答题时的困窘和尴尬。美国 FOX 电视网于这一年推出的《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更是带动这股热潮。该类节目的共同点是将成年人与小学生放在一起比赛答题,题目来自于小学各年级的语、数、外等教材。

2012 年,知识竞赛又换了另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形式,其中以江苏卫视推出的《一站到底》最为典型。在制作上,《一站到底》打破了《开心辞典》《第二期跑线》等节目的模式,采用多人共同答题竞赛,甚至还有百人场等更大规模的参与方式,大幅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观众参与度都增色不少。

02

改版、合并、停播,节目起起落落

现如今,人们曾经耳熟能详的一些节目要么在无人关心之后默默停播,要么“改版”后变得尤为陌生。对此,有人将节目改版的原因归结于赞助商的撤资,毕竟节目早期的奖励还是比较非常优厚的。类似《SK 状元榜》的年度总冠军,不仅能够获得不菲的奖学金,还有机会去韩国留学,由赞助方解决生活费和机票费用。那么,这些节目为何会就此销声匿迹呢?

首先,随着季播节目的兴起,知识问答类节目开始走向季播方式,代表节目即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此外,央视近几年还相继推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这些节目专业性强、参与度广,同时还能向全社会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激烈的竞争环境,驱使整个行业快速洗牌,一批地方节目因收视率、资金等因素被迫停播。

并且,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竞赛节目迎来第二次春风的同时,或多或少挤压了电视类节目的生存空间。2018 年,微信推出游戏“头脑王者”,让微信用户可以随机进行对战,题目由官方和用户一起提供。紧随而来的就是网络直播答题的火爆。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网络直播答题迅速打开了市场,吸引了巨大流量,成为互联网与电视的一次“正面对抗”。

改版、合并、停播,知识竞赛节目走到尽头了吗?-黑板洞察

面对此种境遇,传统电视类节目除了加大新媒体的二次传播来提升社会影响力之外,并未找到更佳的解决方案,依靠国家政策的导向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当然,过程中不乏优秀节目的诞生,以《国家宝藏》为例,其将与文化教育相配合,提高受众群体的素质,进而成为提高收视率解决之道。

该节目中以上下五千年为背景,以博物院为单位,但每期选取三件毫无关联的文物进行展示,每一件文物被介绍的时间平均只有二十分钟左右,整体呈现出快节奏的演绎方式,满足了电视教育具有三大特征:即教学内容没有前提调节,摒弃学习过程中的连贯和顺序;教学方式没有假设、讨论以及说理的部分;知识类目比较轻松愉快,鲜有晦涩难懂部分。

另外,业内相关人士表示,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创作核心即是对其内容的把控,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引领了“内容转向”的潮流,但对于“文化”重新建构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现象要引起重视。碎片化阅读不仅出现在网络之中,电视节目尤其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采用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虽更易被接受,但文化输出的质量却在下滑。

综上可见,虽然节目的社会效益有所提升,但话题度的传播更多聚集于年轻的网生代。相比当下一些现象级的综艺,传统知识类竞赛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吸金能力上都难与之媲美,慢慢走向衰落直至销声匿迹自然不足为奇。

03

要娱乐更要教育,眉毛胡子怎样“一把抓”

一直以来,强调节目的教育与引导功能是青少年类节目的共同特征之一,也是知识类竞赛节目立身之本。从电视发展的过程看,以教育为特征的青少年类节目贯穿始终;从不同的地域看,教育类的青少年节目在整个青少年类节目中所占的分量往往不轻。可以讲,所有青少年类节目都具有教育的色彩,即使娱乐类节目也会被打上教育的烙印。

2003 年 12 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频道以“引领成长,塑造未来”为指导思想,体现了围绕节目的教育意义来定位的明确目的。例如其播出的《中国少年说》,节目邀请全国各地的优秀少年儿童走进演播室,分享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表达爱国爱家、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创造未来的成长感悟。

回到当下,关于前文提及的移动端如何设计问答节目、吸引全民参与又是一个新生问题。尤其网络具有匿名性、广泛性等特点,这种环境下如何保证节目的公正公平,值得人们深思。

改版、合并、停播,知识竞赛节目走到尽头了吗?-黑板洞察

2017 年 8 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努力提高普通群众在节目中的比重,让基层群众成为节目的嘉宾、主持、主角,注意不能把群众作为明星陪衬或背景。”这一点被普遍解读为官方要求国内黄金时段播出的综艺或真人秀不能是全明星,即必须有素人出镜参与。

2018 年,国家广电总局再次下发通知,指出一些网络平台以视频直播方式开设互动有奖问答节目,吸引大量网民参与抢答,在促进知识传播的同时,也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要求对网络视听直播答题活动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网上传播秩序。并责令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已开展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对合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的监管,督导合规网络直播答题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引导业态有序平稳发展,防止相关节目过度炒热。

据悉,2018 年一档名为《明星大侦探》的节目,在第四季开始由素人担任“侦探助理”角色的设定,并非完全因为节目创作需求,而是与此前国家关于综艺节目的一些新规有关。

结语

从 1980 年至今,知识竞赛节目已走过四十余年。这期间,我们见证了一些节目的大放异彩,也见证了一些节目的起起落落。可能有些节目早已无迹可寻,只能停留在残存的影像资料甚至儿时的回忆中,但其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的欢乐却无法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