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的到来,各类暑期培训班火爆异常,相关部门紧急出台各类政策,防止课外培训死灰复燃。但是暑期培训班仍然火爆,引发诸多乱象,为监管带来诸多阻力。如何破解?本文提出一种“培训券”模式,以解决教育培训行业监管中的诸多问题,供读者参考。

  • 课外培训成为常态

炎炎夏日来临,暑假如期而至。培训行业如火如荼,朋友圈、抖音早已被培训班广告霸屏,轰炸式的电话营销不绝于耳,马路上、小区内各种精美小礼品样式的宣传单随处可见,暑期营销大战愈演愈烈。

家长们纷纷带着孩子穿梭在幼小衔接班、小升初培训班、高考辅导班、国学班、钢琴班、绘画班等林林总总的培训班之间。培训班的火爆程度犹如夏日正午的烈阳,几乎成为每个孩子过暑期的必备项目。

不仅线下培训火爆,线上培训也如火如荼,同时也带火了各类游学项目。到处可以看到一群群孩子穿着整齐的服装,打着游学旗帜,出入出高铁站和机场。

但是在培训班火爆的同时,也引发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网上经常爆出家长刚交完辅导费,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就卷款跑路的;还有打着“名师”口号,最后发现根本没有名师授课的。造成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相关部门痛下杀手,大力整治培训机构。

  • 培训班火爆,实出有因

十余年来来,各类培训班的火爆,其实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升学应试的需求,第二种是提升素质的需求,第三种则是托育孩子的需求。

1、升学的需求

第一种需求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升学是中国乃至同样患有升学焦虑症的韩国和日本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

前不久,华为200万年薪招聘博士的新闻引发众多人的关注,各位家长再次发出感叹——“知识改变命运”。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愈加焦虑,唯有掌握一身真才实学,才可以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在家长都在给孩子报培训班的情况下,自己也不能落后的心态,使得培训班的存在历久不衰,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有家长吐槽自己半年的工资都不够支付补习费的,这也让家长的经济负担持续加重。升学的需求是刚需,原来只是拼孩子自身的实力,现在变成了拼家庭的实力。有条件请老师补习的,自然成绩往往要好过没有参加补习的(学霸型的学生除外)。

2、提升素质的需求

在国家大力提倡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号召下,一些培训机构乘着政策的东风,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开始推出培训摇旗呐喊。家长们在培训机构的鼓吹下,逐渐对培养孩子的特长产生焦虑。

刚三岁的孩子就被家长抱着坐在电脑前跟着纯外教学习英语,孩子不到6岁每个周末都浸泡在少儿编程的课程里。家长们不容许自己错过任何一个为孩子提升的机会,他们前仆后继地加入到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大军中,促成了培训班的火爆。

3、托管孩子的需求

公司的一位同事在暑假到来之前就已经为孩子选好了培训班,她说“孩子放假一个人在家没人看管,现在网络、手机游戏和电视等不适合孩子的信息太多,我们都不放心,如果放在家里,就放鸭子了。如果带着孩子上班,既影响同事工作,小孩子也会感到无聊,所以还是送去可以托管的培训班比较好。这样孩子既可以学东西,还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其实像同事这样具有托管需求的上班族不在少数,他们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培训班或托育班。这也是培训班和托育班火爆的根本原因之一。

  • 教育培训的剧场效应:如何破解?

培训班的火爆,导致了教育行业众所周知的“剧场效应”。“剧场效应”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概念。后来通常理解为“大家都坐在一个剧场观看表演,随着演出开始,其中有些人站起来观看表演,致使其他人也陆陆续续的站起来观看,甚至一些人开始站在椅子上观看。当有些人想坐着观看的时候,发现已经坐不下去了,坐下去就看不到表演。最终导致大家都只能站着观看表演,整个观看的过程中都很累,想要坐着观看的人也不敢坐下去了,而提供坐着的椅子也演变成了“站着的工具”。

在培训行业,也引发了同样的剧场效应。一开始没有人报培训班,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人为了补差而报了培训班,成绩有了一点提升。然后大家都为了提升成绩,也纷纷报培训班,有些人不仅报了补差班,还报了培优班,甚至又报了奥数班、在线外教班、书画培训班等。最终大家报的培训班越来越多,但是又不敢不报,大家都在报,自己不报就跟不上学习。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剧场效应”呢?“强令观众坐下”是否是破解剧场效应的有效办法?强令观众坐下,固然可以重获一个原来都坐着观看的有序场面。但是如果不解决掉根本问题,下一批观看的人可能还会出现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大家的观看体验都不好,就会造成整个剧院将不再会有观众来观看表演。

观众之所以站着观看表演,是因为人太多、观看效果不佳,或是其他原因,必须站起来才能看到表演,所以问题的根本是要先弄清楚第一批观众站起来观看表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到网上买各大影院的电影票,就会发现其实电影票非常好买!因为可选择的电影太多了,导致观众的分流。另外,一个电影院往往有7-8个放映厅,每个放映厅的座位不多,但是因为电影的数量多、场次多,所以没有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所以根本不存在“剧场效应”的现象。

当大家都能很方便获得观影资源时,就不再会有观众站着观看。因此增加有效供给、将观众分流、满足需求是破解剧场效应的根本措施。增加有效的供给,根据不用观众的不同需求将观众分流,提供了良好的观看环境和体验。同样,如果教育机构和托育机构的数量足够多,排期足够长,价格足够低,那么也会大大缓解教育行业的“剧场效应”。

  • 公平与个性,如何平衡?

当城市里的老师运用先进进的多媒体技术甚至人工智能技术上课的时候,一些山区的老师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当城市的孩子已经熟练的使用iPad在线学习的时候,一些农村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计算机的开关键在哪里。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历来以久,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造成了家长对于教育的需求也不一样。

在一二线城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培训处于消费升级的阶段,很多家长对教育消费显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们愿意花费较高的价钱为孩子寻找更高质量的教育,甚至不惜花费重金送孩子上国际学校,为以后的出国留学提前做准备。

而对于欠发达的地区,例如三四线地区、农村或者山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处在仅是升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针对教育中的“剧场效应”,如何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又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公平与个性化需求之间,又该如何平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培训券”模式,仅读者参考。

  • “教育”——促成教育公平的有效制度

笔者提出的“培训券”来自美国实习的“教育券”制度。1955年,芝加哥货币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首次提出了“教育券”理论,他提出教育经费不再由政府直接拨付给学校,而是把教育经费发放到学生家长手中,由学生和家长运用教育经费选择想要就读的学校,来扩大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权力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等问题。

之后,詹克斯对教育券做了新的完善,把教育券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低收入家庭学生,解决他们学费的困难,强调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券实行的政策目标。教育券最先出现在美国,在教育券实行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效率成为最终的目标。而我国自2002年浙江省长兴县首次试行教育券制度后,部分地区引入教育券制度,对中国教育资源实行公平分配做出了尝试。

笔者认为,这种教育券制度也可引用在社会力量主导的教育培训机构中,由教育主管部门发放免费或低价的“培训券”,由社会培训机构承担对低收入群体培训的责任。在班课中,每个班级增加数名培训券的学员,培训机构并不会因为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培训成本的显著增加,在在线教育的班课形态下,更是如此。

主管部门对培训券设置一定的条件,符合条件的家庭可向相关部门进行申领,然后使用培训券为孩子选择相应的培训机构。线上和线下培训机构,有义务承担一定比例的培训券。

提供培训券的培训机构必须是经过相关部门筛选并认可的,可优先被学生选择。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培训机构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质量,让培训市场形成良性的竞争,还可以让部分有学习能力但是没有经济条件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培训券必须有使用人和适用学科的限定,例如使用人必须是在学校内比较擅长某些学科,或在某些学科欠缺,家庭收入达不到当地家庭平均收入的可申领相应的培训券等。

培训券本质上是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的培训补贴,这在职业培训领域使用较多,比如国家规定承担职业培训的机构,可根据人数申领培训补贴,从而有效对社会人员进行培训。K12阶段也可采用类似模式。   

  • 如何避免培训券带来更多的不公平?

所有的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利的因素,那么如何避免在培训机构实行培训券的过程中,造成更多的不公平呢?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有效规避。

  1. 培训券的使用与信用体系挂钩

   培训券的使用人需实名制。培训券的发放必须经过相关部分的审核后进行发放,同时培训券不可转赠他人,一旦发现滥用培训券,申请者均纳入失信人档案。

培训券可实行电子券的形式,每个培训券均对应唯一的电子码,电子码一旦激活将会永久失效。在激活过程中需要身份核对(人脸识别等技术可运用其中),一旦发现使用人信息不符,将给予数次提醒警告,超过次数过后电子码将立刻失效等。

  • 利用社会力量对培训券进行监督

    还可把培训券设为可查询,所有人都可对培训券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培训券使用人与公开的信息不符,即可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一旦查证属实,即可对使用人做出相应的处罚,并对举报者进行相应的奖励。

  • 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平是什么?

   教育公平不是让每个人达到相同的水平,而是发挥各自擅长的潜能和天赋,使之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的各类人才。因此,培训券不是为了给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额外增加学习负担,而是为那些拥有特长或在某学科欠缺、急需要补习的学生,但是家庭条件无法承担他们的学习费用时,打开的另外一扇窗。

培训券可以让更多有学习能力和意愿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福利,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受益者不仅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也通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回馈和贡献。

“培训券”是笔者为缓解教育培训行业的“剧场效应”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引发更多人关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作者简介:吕森林,知名互联网教育专家,曾接受CCTV、人民网、中国网等50多家大型媒体的采访和报道。从事教育培训和互联网教育20余年,著有专著6本,教育相关文章300余篇,累计约120余万字。整合行业专家资源,建立指明灯智库,先后为VIPKID、掌门1对1等知名在线教育企业提供研究、咨询和顾问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