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银发科技前沿:红松如何用理解重塑适老服务
导语
“我想用五指毛桃煲汤,放什么其他材料好呢?”
没有提问乐理,没有咨询作业,这是90岁的黄育智奶奶,通过手机在与红松AI老师沟通交流煲汤做法的问题。
这是银发人群真实的生活切面:他们不只是需要“照料”,更在乎“被看见”;不是只有“退休”,而是想要“重新定义人生”;也不是脱节科技,而是在重新被科技理解。
当退休人群逐步走向舞台中央,红松作为一家新兴的银发科技企业,不再用“老年”定义人群,而是用“生活愿景”理解他们。它从看似“不重要”的兴趣切口,进入了无数家庭的情绪深处。在向善的产品价值观中,一套银发生活新范式正在形成。
01、银发经济拐点已至,服务的起点是理解
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伴随政策密集支持,“银发经济”正加速从新兴蓝海迈向国家战略,聚焦精神文化与数字素养等重点方向。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一代退休人群呈现出与过往截然不同的特征:他们有着更高的教育背景,更强的个性意识,对学习、表达、自我价值实现有着持续追求,正在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精神探索者”“终身学习者”和“主动社交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松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路径:不是将年轻人的世界复制一份交给老年人,而是用科技去重新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心理节奏与沟通方式。理解,是一切适老产品与服务的前提——理解孤独背后的表达需求,理解慢节奏中的深度思考,理解“我还想学”“我也能讲”的微小愿望。
最终回到一个本质问题的讨论:老年人,如何在一个数字化的社会中,重新找到自我节奏、表达方式与社会连接。当服务从“照顾”转向“共建”,当技术从“传递”转向“倾听”,银发经济才真正具备了穿越周期的想象力。
02、聚焦精神需求,多场景搭建退休理想图景
围绕“创造美好退休生活”这一核心命题,红松完成了从工具组合到系统生态的转变:以兴趣学习、健康管理、文旅体验与AI陪伴为支点,重塑新一代银发群体的生活方式图景。
作为服务连接的中枢,红松App不只是功能模块的集合,更是贯穿用户精神文化生活的“线上生活社区”。在兴趣学习板块中,平台提供超过30大类适老兴趣课程,如键盘乐、书法、摄影、声乐等,每门课程均以“3+1”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即为同时满足中老年学员的标准化与差异化需求,红松以“真人主讲老师+助教老师+点评老师+AI 老师”模式,在课上、课中、课下多时段实现学习陪伴,构成完整教学与互动闭环。
在智能陪伴方面,红松已推出以AI老师与AI助手为核心的适老化智能体,通过符合老年人习惯的实时双向语音交互,提供24小时可随时唤醒的兴趣学习指导与个性化闲聊陪伴,同时可匹配用户学习水平和难点,精准分析学习维度,即时生成学习反馈与报告。
在线下服务中,红松以“如意行”文旅品牌为延伸载体,持续拓展用户的社交空间与精神半径。在深入近100个国家与地区的文旅线路中,平台构建起“适老酒店标配、营养方案定制、社交场景共创、文化沉浸体验”的全链条适老服务生态。

从内容驱动到情绪链接,红松所构建的,是一个基于真实用户行为反复验证、持续迭代的精神文化社区。在这个社区里,银发人群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内容创作者、社群建设者。他们在学习中寻找价值,在表达中重建自信,在社交中重拾归属。红松正试图搭建的,是一个能让银发人群持续被看见、被需要、被连接的生活新秩序。
03、从服务到系统:AI如何构建适老化陪伴机制
不同于将 AI 仅作为效率工具或功能补充的传统思路,红松在产品设计之初就为 AI 赋予了新定位 —— 作为中老年用户的 “情绪连接器”与“精神陪伴者”。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长期互动与个性化共情,搭建一套陪伴式 AI 学习与生活系统。
在学习场景中,“AI 老师”与“AI 学习助手”形成分工协作的服务组合。44 位 AI 老师均以平台真人教师为原型,复刻其形象、声音与教学风格,既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也能在非学习时段陪用户闲聊生活、解答疑问,凭借长期记忆功能追踪用户学习进度与行为偏好,逐步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结。

AI 学习助手则聚焦节奏管理与激励反馈,完全贴合中老年用户的行为特点:课程打破传统知识点切割模式,按“兴趣—能力—节奏”动态匹配键盘乐、声乐、书法、国画等多门类内容;系统会根据用户学习水平、知识薄弱点等数据,自动调节学习进度和个性化练习内容,真正实现“千人千面”。此外,平台还嵌入 AI 老照片修复、文生图、AI播客等功能,让技术既是学习帮手,也是日常数字生活的陪伴者。
65 岁的王莉阿姨与 AI 老师 “小天”的互动颇具代表性。从葫芦丝零基础到能完整演奏《竹林情歌》,她最感念的是“AI 老师从不催我,吹错了就等我慢慢练”。在她眼中,这个数字伙伴早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耐心的朋友。
从单一服务到系统构建,红松用 AI 打造出兼具规模复制性与温度细节的陪伴机制。当技术从信息传递者转变为倾听者、激励者与节奏引导者,退休人群便能在 “被鼓励—被反馈—被看见”的正向循环中,重建精神秩序与自我价值 —— 这正是银发科技走向长期主义的核心逻辑。

04、当科技遇见老年,适老化底色应是理解与温度
在真正适老化服务的讨论中,红松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不是仅仅为老年人“提供功能”,而是从一开始就坚持“向善”的价值取向,做“有温度”的产品和服务。对红松来说,“适老化”不等于“降级”,而是一种理解、共情与重构。 这种理念体现在细节设计中:从课程设计对注意力时长和指尖灵活度的精准匹配,到AI老师语音节奏的柔性调节,从页面交互按钮的尺寸设定,到AI助手始终以“朋友身份”出现——红松让每一项功能都不只是“能用”,而是“愿用、常用、用得开心”。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红松始终坚持的“先理解、再服务”的理念。在产品设计阶段,团队曾反复进行深入访谈与长周期陪伴调研,从老年人真实生活中提炼出“精神陪伴”的核心需求。
相比于功能型满足,他们更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激励”。基于这一认知,红松从“兴趣—情绪—社交”三位一体出发,通过“个性化教学+社群激励+即时反馈”构建成正向循环的用户体验。
这种底层逻辑,也逐步凝练为红松对“适老化”更深的判断标准:真正适老的产品,不是做减法,而是做“尊重感”的加法;不是取悦用户,而是唤醒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再认知。这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方案,更是一种“共建美好退休生活”的社会愿景。
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松不是单纯在做一个中老年产品,而是在构建一种新的“退休生活范式”,它的内核不是效率,而是情感;不是功能堆叠,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流动。这是一个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空间,也是中国银发科技探索中,少有的“底层温度决定上层体验”的现实注脚。
结语
退休,不是人生的谢幕,而是另一种自我展开的开始。
红松没有试图用AI去“改变”银发人群,而是用理解和技术,让他们活得更像自己:想学的时候,有AI老师随时陪练;想说话的时候,有人可以回应;想出去看看世界,也有行程为他们量身定制。
当越来越多用户在深夜打开红松App,向AI说出自己当天的感受,技术的意义早已超越效率工具,而是成为他们情绪世界的一个出口、生活秩序的一部分。
这就是“退休力”的真正含义:不是重新变年轻,而是重新找回生活的热度、节奏与尊严。
未来的银发科技,不一定要“改变老年”,而是从理解开始、用温度赋能、以陪伴落地,真正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日常现实。